一 士与知识分子1 }& W: x. [* Z/ O' ~
6 S: F6 w: ~2 m, c' T6 M
$ a" h# c% F, a! n5 H4 {6 @
+ F3 G, M% h1 v& Y* F
认真说来,士或士人,作为概念或称呼,已经是历史了。今天没有“士”,只有“知识分子”。所谓“知识分子”,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。广义的指“有较高文化水平,从事脑力劳动的人”,狭义的特指“社会的良心与良知”。这两种,都与“士”有关。
, M/ b' \- Z: Z
; t4 X3 ?5 t" }8 f/ m& i+ _! ?广义的知识分子,是士人身份的现代化。古代的士,原本就是一种“社会分工”和“职业身份”。所谓“士农工商”,即意味着农是庄稼人,工是手艺人,商是生意人,士是读书人。要求最严的时候,士人除了读书,以及因为读书而做官,不能从事别的行业。当然,躬耕于垅亩,是可以的。但,耕是副业,读是主业。耕读为本,是因为国家重农;诗书传家,才是命脉所系。亲自到地里干活,带有“体验生活”的性质。
2 L. ]) Y9 S8 k: I3 A8 D# [0 f9 V. U# q7 k5 D' F U/ a' u
所以,士人可以不耕,不能不读。开作坊,做生意,就更不行。刘备卖履,嵇康打铁,当时便都算“出格”。读书做官,则理所当然。做官以后,也还要读书,有的还写写诗,做做学问。这就叫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(《论语•子张》)。
3 r5 u3 k4 g& p
3 z0 m* P0 p" o$ b可见,古代的士,就是读书人,而且是“职业读书人”。或者说,是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的人。因为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的“优”,是优裕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做官轻松自如,就做点学问;治学精力过剩,就当当官员。这是古代士人的最佳状态。能做到这一点的,就是典型的士大夫。
: [ f, C- g, M. z" F* ^: s/ A3 k
这样的人,今天恐怕不多。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,即广义的知识分子,其实未必都读书。教科书当然是要读的,但那叫“学习”或“上课”,不叫“读书”。毕业以后,也未必都要做官,更很少有人再去务农。他们可以当白领,做律师,办企业,搞艺术,成为科学家,都正大光明,自由平等。读书,则只是业余爱好。因此,我们很难从职业身份,来认定谁是士,谁不是。甚至读不读书,也不足为凭。要知道,就连文人,也读书的。
& t* |4 ]9 q! Z' c. T; _; t7 b/ z' Z2 b5 |5 A
不看职业,也不看读书,那看什么?看精神。实际上,士或士人在古代,既是一种“职业身份”,又是一种“文化精神”。狭义的知识分子,则是士人精神的再传承。因此,本系列文章所说的士人,也包括其他,都是指某种精神类型、气质类型或人格类型,甚至只是一种“文化符号”。比如梅兰芳,职业虽是艺人,却不但成就极高,更在抗战时期,表现出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。因此,文化界普遍视他为士人,要尊称“梅先生”的。
' R' I8 m% j" X, u" S) B# x/ }& e& L e+ C4 M* z2 ?
那么,士人的精神、气质和人格特征是什么?
: c) p: i* `. ?: i' ^4 m' m
- N* m5 M( n' C, l ' D. K+ G/ H. _) U2 s7 ^: B
' ^: i% ]' q# a9 z3 a, d) Q2 A! e二 担当与担待
/ {; A. B- n7 u- a0 }( P& B8 X5 i) X0 I5 }$ @; u
$ r e% H- I i
A/ A, C5 Y1 X# I9 H) u我认为,就是有风骨、有气节、有担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(《孟子•滕文公下》),是有风骨;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(《孟子•尽心上》),可杀不可辱(《孔子家语•儒行解》),是有气节;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(《论语•泰伯》),是有担当。
7 _7 d4 W Y: g9 P7 {
2 n0 n- f# Z) i, [' L0 `: r$ {% W担当是广义的,包括“好汉做事好汉当”,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。有此一条,即可无愧为“士”。但严格意义上的“士”,还得有“天下之担当”。这种担当,古之士人,一般都有。后之士人,也“可以有”。但如果是“国士”,则“必须有”。刘备寄居刘表时,就曾当面痛斥一个名叫许汜的人,说他明知天下大乱国难当头,却居然“求田问舍,言无可采”,真是徒有国士之名,当为士林不齿(《三国志·陈登传》)。) m( f7 ?' d0 s, r
* Q2 o, I% j9 c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国士,必须像《毕业歌》所云,能够“担负起天下的兴亡”。至于“无双国士”,则恐怕只有像诸葛亮那样才行。可惜这样一位难得的士人,却被《三国演义》歪曲为自命清高忸怩作态的酸腐文人,作够了秀才出山,实在让人忍无可忍。
; i7 g( q5 B& a5 d1 |/ I7 {- e$ T& ?# ?. D. @$ p8 ?6 U v; a) d
诗人和学人,则可以不必有此担当。真正的诗人,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。他们的作品,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。但这是“反映”,不是“担当”。同样,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,发表政见,以天下为己任。但这时,他已经是士人了。或者说,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。纯粹的学人,完全可以“两耳不闻天下事”。正如纯粹的诗人,完全可以“每有闲情娱小我”。天下和国家,是可以管,也可以不管的。只要为社会和人类,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,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。
; }9 G6 j( P+ N, Y$ h# m- L9 q& n3 c2 X# q' F: {( o* O
至于文人,则是没有担当的,也别指望他们有。帮闲和帮腔,要什么担当呢?有“眼色”,能“揣摩圣意”即可。至多,有点儿“担待”。比方说,皇帝或上级犯了错误,便挖空心思替他们擦屁股,打补丁。2007年,陈水扁夸人时误用“罄竹难书”一词,舆论哗然。历史学家出身的“教育部长”杜正胜,便硬说这成语没有贬义,用在哪儿都行。看来,替主子文过饰非,也是古今如一,两岸皆同,而且“驾轻就熟”的。
$ p" B% \5 s" n% o( w4 q5 o+ ~) n `4 O* j9 @2 F! E' p1 ]
如果实在打不了圆场,主子又不想认账,文人便或自愿、或被迫,或半自愿半被迫地去当替罪羊。还有,揣摩失误,站错了队,表错了情,得自认倒霉。赖得一干二净的也有。哪怕白纸黑字写着,众目睽睽看着,当事人都还活着,也不承认。但,你可以不认错,不能不认账。账都不认,哪有担当?连担待都没有!( _1 c# ?. s7 c* v" j
) x8 P" D% b1 @ X7 M& S) {这就是士人与文人的区别之一。士人有担当,文人得担待。担当是对天下的,担待是对领导的;担当是自觉的,担待是无奈的;担当是对自己负责,担待是帮别人赖账。所以,士人,也包括诗人和学人,都能文责自负。文人,则只要有可能,一定推到别人头上。而且那“别人”,也一定不是皇帝或上级。除非那上级,是上上级正好要收拾的人。
3 O8 e! [- Q# P5 E. t; d" ^1 Z7 z
! x _+ N3 j. }, u
( @# z9 O+ z+ n8 B' T8 k5 ~5 }7 b0 T# y! A
三 傲骨与傲气
7 B; G4 K5 ~% }/ m) G E
. n/ G( w4 @1 s& r9 z+ O & h2 F9 N1 Z) g) S) @: y
/ n# L( q" o5 `: q没有担当,也不会有气节。何况帮腔与帮闲者,原本就没有什么需要坚守。因此,文人不讲“气节”,只讲“节气”。到什么季节,就开什么花;刮什么风,就使什么舵。名为“与时俱进”,实为“与势俱进”。哪边得势,或可能得势,就往哪边靠。
( n: D6 K8 e0 h- K! m1 r |+ w; [
所以,文人的“风骨”,极其靠不住。就算有,也一定是“做”出来,不是“长”出来的。就连他们的“反骨”,也不过“另一副嘴脸”,后面还要讲到。除非,他反躬自省,大彻大悟,又做回了士人。但这是“返祖现象”。而且,也不能叫“文人风骨”。
2 v$ T# n( O7 v/ H
- K2 t9 F% a; ~* x+ ?. n风骨一定是士人的。也因此,看一个人是不是士,就看他能不能“说大人则藐之,勿视其巍巍然”(《孟子•尽心下》)。哪怕“千首诗傲万户侯”,或者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,也算诗人或文人,有士人的风骨。这仍然与职业身份无关。比方说,某些教授、博导、学术带头人,见了当官的,就点头哈腰,满脸谄媚;或者领导放个屁,就马上提供“数据支持”,还说得头头是道。请问,这还能算是学人吗?
- K# R# B. v- M' h9 h' w
$ u, o2 c4 r4 a6 Q" O真正的学人,一定有士人的风骨。其表现,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,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。这就像真正的诗人,面对灾民和冤魂,绝不会说什么“纵做鬼,也幸福”。写这种狗屁玩意的,一准是文人,还是不入流的。5 K7 L* Y* L( r. u' D3 a
- \( q. _9 E+ y: x或许有人会问:文人,就不傲吗?呵呵,傲,而且傲气十足。他们往往目空一切,谁都不放在眼里,还最看不起同行,故曰“文人相轻”。但这是傲气,不是傲骨。有人一见文人的傲,就觉得他牛,钦佩不已,这其实是脑子进了水,还一辈子没甩干。) \/ U& S6 Z( d4 C9 v
1 n+ }; ?2 O" c8 M% k1 I) ~
傲气与傲骨,有什么区别?傲骨是因为自己,傲气是因为别人。坚信自己站得住,不肯趋炎附势、同流合污,所以有傲骨;生怕别人看不起,又要出人头地、体面风光,所以有傲气。傲气,也是秀出来的。真正的士人,有傲骨无傲气;地道的文人,则有傲气无傲骨。傲骨还是傲气,是区分士人与文人的紧要之处。
2 i/ @: u9 |$ l5 {7 L1 s3 y3 S6 q
d2 X0 U& t6 N士人有傲骨,并不奇怪。要知道,士在秦汉以前,是最低一等的贵族(以上三等是天子、诸侯、大夫);秦汉以后,是最高一等的平民(以下三等是农、工、商)。但无论哪种,士都是最有知识、有文化、有思想、有智慧的。因此,士人往往有高贵感。这种高贵,是精神上的,故曰“精神贵族”。他们也许在经济上一贫如洗,在事业上一事无成;但在精神上,却富有得像个国王,可以把一切权贵都不放在眼里。故士人之傲骨,就是风骨。
& h3 W6 e5 Q! d/ H, t! F6 J' q1 C* H1 N# [% ^8 t4 X) k4 E3 I0 Q
. Y6 [& C0 F' b( m) [# Z, N
: P8 p( {) d1 o. A. A& Z
四 侠义与清高
. v& R0 x; \# W, w5 h. Z; L7 O4 M- e, v- G i6 a+ U
. c; V# p$ q% b- K) J- t9 t4 ?
r7 [8 |* a4 s7 H! y7 ?" t* w* w0 v7 ~' d3 H' J: G
* d5 N% Q" p$ |" v+ b7 e9 N
刊载于2012年6月8日《南方都市报》B19版
" H/ k* c* C! u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