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同学问我:俞老师,要想做成点事情,到底需要哪几方面的能力?我认真想了一下,认为要把事情做成,需要四大能力。
/ L9 {1 p2 A5 a3 N% K( }! s+ v# j
, Z$ F" v" k3 G1 I; j" V1 E0 J6 y: ` 第一种能力是获取信任的能力。你做任何事情,都要让人觉得你特别可靠。也就是说,你要给别人安全感。这个要求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因素,不是单凭你聪明,或是长相好,或是做学生会干部就能做到的。这里面包含了你的人品和诚信,包含了你在关键时刻可以无私地帮助别人的能力。只有这些能力加在一起,才能构成获取他人信任的能力。2 V% }) ~ I5 @% @1 O! `3 B* l
6 |% q p0 t/ X0 C0 F9 P( o0 k+ H" U4 ]- A i$ z5 I0 Y
第二种能力是能够用尊重人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。沟通不是指你能说会道,沟通能力也不仅仅是把你的意思传达给对方。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对方:你尊重别人,别人反过来也尊重你。这个前提条件非常重要,如果你不尊重他人的人格,就很容易伤害到别人,也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设置障碍。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政府官员,也可能成为企业家,当未来的你们面对其他人的时候,不管地位多高,能否与人平等地交流,能否对人表示尊重,从根本上决定了你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。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不懂得尊重自己,因此一定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。
! O; b: v" O/ B) j+ R8 ?5 Z( Y) p- p% c
9 M0 ~$ E; Q7 h0 l3 e
第三种能力是学习能力。学习能力不是说你在大学的时候成绩有多好,也不是说你在大学里读了多少本书。学习能力是一种不断重新修整自己的思想、改变自己的观念、提高自己的觉悟,不断用新知识去补充自己头脑的能力。你不但要能消化知识,还要能够把它用在工作中,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。有两句老生常谈的话,一句是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一句是“阅人无数,名师指路”,这两句话是对学习维度的概括。读书是学习的必要方法,虽然很多时候思想是通过“碰撞”获得的,但读书是获得思想的极佳途径之一。行万里路是必须的,不出去走一走,你就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。只有走出去,你才能看到、听到,从而学习、思考和领悟。在行万里路的同时你就可以阅人无数。当然,阅人无数不仅仅靠行万里路来完成,你在校园里和工作中一样可以阅人。阅人是你对一个人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,也是你从他人身上学习的过程。名师指路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依赖。每个人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,这些老师不一定都是名师,但如果他/她有高尚的品格、有正确的价值体系、有道德风范、有教学能力,就会对学生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。现在要找“名师”来“指路”其实很容易:如果你想听一个人的讲话,在网上就可以搜到;如果你想听世界名牌大学的课程,在网易、新浪的网络公开课上就能找到。除了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和“阅人无数,名师指路”以外,我们还需有另外一种能力,那就是领悟能力。孔子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。”又说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“省”和“习”就是思考和领悟。学到的知识、读过的书、行过的路、名师的指点,再加上自身的领悟,最后通过探讨和“碰撞”使思想层次得到更大的提高,这就是学习。
n1 J7 x" X$ j; }0 N) d) T# h7 V; t, d* H1 Y" d3 B+ J
) t$ N9 c) \% J 最后一种能力是判断能力。我们有时贬低一个人时会说这个人一点儿常识都没有,或者说这个人很“二”,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人缺乏判断力。世界上有三种人,第一种人是危机还没来临,他就已经消灭了产生危机的可能,抓住了机会。这种人对未来的判断力超强,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。第二种人是有了危机后能够解决危机,当机会来到眼前时能够抓住机会。这种人对现实的判断力很强。第三种人是什么人呢?这种人本来一切好好的,结果非要玩出点事情来,让自己陷入麻烦,人生危机也就产生了。这种人是属于“没事找事型”的人,典型地缺乏判断力。我们可以想办法成为第一种和第二种人,但无论如何不能做第三种人。英文中有一个词叫“timing”,翻译成中文为“时机选择”,即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机。很多时候,即便你的判断是正确的,但如果timing不对,事情的结果依然是错误的。所谓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,能否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一点,就是对你判断力的一个考验。
; o& H! I2 s1 `5 ?2 c9 d, r) ?9 N! E; G) V+ A
3 h1 W4 t8 N% u! E2 V
要做成一些事情,除了上述的四大能力,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。但如果以上四种能力基本具备了,就有了做事情的基础,也就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渐行渐远,走进更好的人生风景里。
6 n+ u _; i9 z9 n; q* w$ B* S
/ m! A* p* i* u- n& R
4 I7 P# \% ], a* P% [6 u (本文摘自《新东方英语》2012年5月刊)3 G. S" `! m% h( E
9 l# P: C% ~- F! l& A |